首页 干货文章正文

细数闷死新三板市场投资者的那几个坑

干货 2017年05月27日 09:10 管理员
这就带出了问题,新三板可是没有强制要约收购的条款,因此在很多并购案中,小股东常会被大股东抛弃。这颇有点机长都跳伞了,飞机却留在了飞机上的意味。

  前面有坑,投资者请注意。

细数闷死新三板市场投资者的那几个坑

  一

  遇到“假”的IPO

  在4月28日新三板智库公号(ID:xsbzhiku)推送的《不是每个零交易的挂牌企业都是“僵尸”,艾艾、拓斯达都上市了》一文里,我们提到“转板”成功的拓斯达、江苏中旗三星新材乃至艾艾精工在新三板挂牌期间都是“零交易”,但与它们不同的是,新天药业却有着41个成交记录日。新天药业停牌前一日,即2015年6月17日的盘面显示,协议转让的它当天报收24元,成交9.05万元,市值为12.4亿元,市盈率21.7倍。反观目前的深圳创业板,平均市盈率36倍左右,所以新天药业这个市盈率并不算高。上市之后,新天药业的股价将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确实值得关注。

  对比创业板上的香雪制药(300147)和新光药业(300519),这两家公司目前的动态市盈率均在63倍左右,也就是说,若新天药业上市,按此市盈率算的话,其估值将翻3倍! 如果再像新光药业在上市后连封20个涨停板,那就更富想象空间了。如果把此前1800万的总成交额算为持仓成本,新天药业上市后,该持仓将达5400万。除去1800万的成本,这次集邮的收益高达3600万。所以,也难怪拟IPO的新三板企业成为集邮者的心头好。

  但我们也得负责的给那些集邮党提个醒,虽然市场上确实不乏像新天药业这样真搞IPO的,但只是声称拟IPO乃至假IPO的也不少,至少拟IPO公司的IPO梦充满了不确定性。迈奇化学(831325)就是典型案例。

  这家从事化工溶剂及化工助剂、电子化学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公司,2014年11月挂牌新三板,2015年5月转做市交易,2016年5月入选新三板创新层。无论是基本面还是流动性,都堪称新三板上的优等生。该公司在新三板挂牌期间,交易活跃,公司股东人数由原来21人增加到200多人。业绩方面,2014年、2015年、2016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2.62亿元、3.22亿元和1.9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061.16万元、3933.26万元和3083.53万元。业绩靓眼的同时,股价也有着不俗的表现。尤其是迈奇化学于2015年10月29日在股转系统上发布上市辅导公告后,其股价一路走高,从每股7.28元涨到每股14.30元,到其停牌,迈奇化学总市值达到11亿元。公司算得上是新三板第一代“集邮概念股”。

  就在集邮党憧憬着,只等它IPO过会,就可喝酒吃肉时。一则公司公告却给了它们一计狠狠的当头闷棍。4月6日晚,迈奇化学发布董事会决议公告,称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公司终止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申请的议案》。公告称,由于公司2017年一季度业绩出现亏损,预计2017年上半年同比业绩大幅下滑,可能出现不满足《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中上市条件的情形。至此,迈奇化学也成为了新三板史上首家“IPO终止审核”的公司。

细数闷死新三板市场投资者的那几个坑

  这一公告,无疑让那些抢筹的集邮党很受伤。受伤的还有它的两家做市商。停牌前,迈奇化学仍处于做市交易状态,做市商分别为中信证券方正证券,通过招股书,两家券商持股数量分别为42420股和11000股。一旦公司确定终止审核,将在新三板复牌交易,股价免不了一阵下跌,这就苦了这两家做市商了。苦了的还有上海钦鹏投资、上海亨同投资等几家机构投资者。

  对于企业终止IPO,主要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是某些企业本身就不符合上市的条件,或离上市尚有距离,但却以IPO为噱头,以期吸引投资者眼球,好实现融资目的。一是预期业绩不达标,企业只能选择申请终止IPO申请而继续留在新三板。

  二

  年报无法如期披露

  近期公准股份(830916)就在为年报披露问题而发愁,以至于被主办券商再三发布风险提示。

  公准股份位于黑龙江绥化海伦县,主营业务为生猪收购、屠宰、冷藏和销售,公司于2014年8月7日挂牌新三板。2016年9月,证监会发布资本市场扶贫政策,受益于此利好,公司股价开始上涨。2016年9月12日、13日,股价上涨超50%,一度涨至最高的6.48元/股。股东人数也随着股价的上涨而大幅增加,挂牌时公司股东人数为10人,据2016年度半年报显示,公司股东户数已达165名,期间最高时曾达到197人。

  除了政策利好外,公司的财务报表看起来也异常的靓丽。2016年中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7.61亿元,同比增长43.77%;实现净利润4957.43万元,同比增长9.62%。更让人惊艳的是,公司账上还趴着7.22亿元现金。

  正是挟这种种利好,公司在挂牌3个月后,股票就于2014年11月21日由协议转做市。初始6家做市商,2016年2月份又引进招商证券(600999)和华安证券2家做市商。2016年公准股份同时符合股转系统分层标准一和标准三,有幸成为首批创新层企业。

  进入2017年,被靓丽财报掩盖的麻烦开始逐步显现。最为棘手的是,临近年报披露日,审计机构却在紧要关头甩手不干了。为此,主办券商华安证券于4月10日就此事不得不发布公准股份的风险提示。提示称,公司原聘请的中审亚太会计师事务所将不再对其 2016 年年度报告进行审计。

细数闷死新三板市场投资者的那几个坑

  受此影响,股票大跌。4月11日,该公司以2.5元/股开盘,却在上午时就跌破1元至0.98元,跌幅近七成。下午,公准股份尾盘有所提升,最终收于1.49元,但较前一个交易日其跌幅仍高达51.78%,成为当天新三板跌幅最大的股票,其跌幅更是超过了各大协议股。其后一直处于下跌态势。到4月25日,华安证券再就此事发布风险提示公告。公告称:该公司原定于2017年4月24日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指定信息披露平台上披露2016年年度报告,因其尚未确定审计机构,公准股份无法在2017年4月30 日之前披露2016年年度报告。

细数闷死新三板市场投资者的那几个坑

  截至2017年4月27日,该公司股价收盘于1.50元。这也就意味着众多投资者被闷死在这股票里。

  “猪肉西施”之所以出具不了年报,大概率是其财务数据造假或业绩变脸。当然,这只是根据华安证券的风险提示公告所做的推测而已。但下面即将出场的这两家企业,却是实实在在的业绩变脸了。

  三

  业绩随时变脸

  4月25日,分豆教育(831850)披露了其2016年财报,这完全是份逗你玩儿的年报。

  年报显示,2016年,分豆教育实现营收9456.37万元,同比下降11.24%,净利润由盈转亏,亏损1390.46万元。要知道上年同期这一数据可是高达6285.03万元。也就是说,一个财年间,该公司的净利润整整下滑了7600万。我们不得不说,它这脸变得有点大。

细数闷死新三板市场投资者的那几个坑

  分豆教育又是如何实现这种变脸的呢?

  一是公司转型。分豆教育就是为全日制学校、教育机构、家庭和个人提供云智能教育软件、硬件等服务的,收入来源自然是这些软硬件产品的销售。在2016年以前,分豆教育销售的模式基本都是以代理为主、直销为辅,但2016年却变更为政府采购及两级合伙人的模式。正是因为这种商业模式的转变,导致2016年分豆教育的销售收入大幅减少,其软件销售较上年减少1400万,降幅13.16%。与此同时,学校资源的采集成本、新产品研发费用、人员用工成本、全资子公司等费用都在相应增加、上升。其中,管理费用较上年增加近2500万,销售费用增加2000多万。

  更为要命的是高管的相继离职。这对于正处于转型关键期的分豆而言,人才的流失可能比业绩下滑更难以承受。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很可能是高管层在战略方向上发生了根本性分歧。近期持有分豆教育股票的高管就纷纷离职。这份辞职名单包括原董事刘烨、总经理及董事张金荣、董事陈旻、副总经理张莹、闻旭。其中,刘烨及张莹分别持有分豆教育股份2.26%、1.05%。

  正是受此影响,到26日分豆的股价应声而跌。上午一开盘,分豆教育直接来了个高台跳水,五分钟跌幅就达到28%,虽然后来有力量想拉升,双方拉锯20分钟后,无奈悲观者太多,分豆教育股价继续下跌。盘中一度跌至2.16元。截止上午收盘,分豆教育今日跌幅高达35.88%,最终报收2.27元。

  分豆这一跌,算是将其昔日明星股的气质给跌没了。要知道,去年此时,分豆教育还曾站在22.2元/股的高岗,市值近28亿。而仅仅一年时间,市值被蒸发掉了24.87亿,如今只剩仅剩3.13亿,跌幅接近90%。可以想见,这中间有多少人是在高峰之巅接的盘,也可以想见,这近90%的跌幅里,凝聚了多少投资者的血与泪。

细数闷死新三板市场投资者的那几个坑

  与分豆同病相怜的是开心麻花。早在2015年,因为《夏洛特烦恼》口碑和票房双丰收,开心麻花一炮而红。挟14亿票房的傲人成绩,它登陆新三板了,并在登陆资本市场两个月内,先后完成两轮融资,使得其公司估值高达50亿。

  就在投资者憧憬着它的又一部高票房电影时,开心麻花变脸了。2016年,公司投资的《驴得水》上映了,但电影的良好口碑和豆瓣8.4的高分,却没能带来相应的高票房,虽然制作成本仅2500万,但1.7亿的票房也只为开心麻花贡献了2800多万的收入而已,不足《夏》的两成。《驴得水》不敌《夏洛特烦恼》后果很严重。2016年,开心麻花实现营收2.92亿元,同比减少23.81%,净利润7187.50万元,同比减少45.08%。春天来了,但接盘侠没来,虽然至今,公司的市值仍高达51.80亿,但面对这些财报,那些投资者真没有一丝孤单寂寞冷?

细数闷死新三板市场投资者的那几个坑

  四

  摘牌:钱投了,公司却没了

  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那个公准股份,能否如期在2017年4月30 日之前披露2016年年度报告,这确实是个问题。

  根据全国股转系统相关规定,每年4月30日之前挂牌的新三板公司,需在当年4月30日之前披露上一年年报。对于那些延期披露年报的公司而言,它不仅会遭到主办券商的风险提示,更有甚者会因延期披露年报而被股转系统强制摘牌。

  这些情况事实上早有先例。全国股转系统官网2016年6月30日发布的对两家未按时披露半年报的挂牌公司实施强制摘牌的公开信息显示,据相关规定,全国股转公司在2016年6月30日对未按规定期限披露2015年年度报告的朗顿教育(831505)、中成新星(831610)实施了强制摘牌。这是全国股转公司首次对挂牌公司实施强制摘牌。随后,在2016年10月31日,全国股转公司又对未按规定期限披露2016年半年度报告的森东电力(833364)、众益达(833974)实施了强制摘牌。

  当然,也有些企业,无需股转系统动手,自己就已经提前“认怂”,而要求主动申请离开新三板。宝莲生物(835424)就是典型。2016年7月5日,全国股转公司公告称,宝莲生物向我司提交了终止股票挂牌的申请。根据《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业务规则(试行)》的规定,我司现决定自2016年7月8日起终止其股票挂牌。原因是,无法按时披露2015年年报。

  事实上,宝莲生物的年报难产或早有预兆。2016年4月1日,宝莲生物公告称,鉴于公司2014年度审计机构中兴华会计师事务所聘期届满,为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并结合公司业务发展需求,公司董事会拟聘请瑞华会计师事务所为公司2015年度审计机构,聘期一年。临时更换审计机构,不排除前任审计师不愿“背锅”。然而,其新聘的审计机构,最终也并没有出具年报。4月27日,宝莲生物发布公告称,原定于2016年4月27日披露2015年年度报告,由于年度审计、年报编制等相关工作尚未完成,公司无法于2016年4月30日前披露2015年年度报告,申请自2016年4月28日开始停牌,直至公司2015年年度报告公告日申请复牌。

  而后,宝莲生物年报迟迟不出,投资者最后等来的不是复牌,而是宝莲生物从新三板摘牌。宝莲生物在挂牌之前,已经引进了深创投等知名VC、PE。在其前十大股东中,上海融银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扬州春雨创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扬州宝扬创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红土生物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容银投资有限公司、中星云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南京红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等赫然在列。

  对于这些或被强制或主动摘牌公司的投资者而言,确实有种钱投了,但公司却没了的意味。

  五

  并购有时也是坑

  2016年3月21日,银橙传媒(830999)发布公告,以“正在筹划重大事项”为由,申请自次日起暂停转让并停牌。银橙传媒2014年8月13日挂牌新三板,公司主营业务为互联网广告的精准投放业务。公司总股本1.354亿股,转让方式为做市转让,于公告发布时有,这家公司共有10家做市商。2015年,公司实现营收35985.34万元,同比劲增197.96%;净利润为5617.13万元;公司总资产45069.68万元,总负债12789.04万元,资产负债率为28.38%。   

  就在银橙传媒发布公告的第二天,该次收购的另一主角金力泰(300225)也以“正在筹划重大事项”为由发布公告宣布自22日起停牌并延续至今。公开资料显示,上海金力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创业板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为“制造、加工、销售高性能涂料产品、溶剂、添加剂等相关化工材料和涂料产品及进出口贸易”。公司2015年年报披露,该公司当年营收1.6278亿元,同比增长11.21%,净利润1577.89万元,资产负债率为19.48%,期末现金及等价物余额17095.29万元。

  投资者持股的公司被收购,往往意味着可获得收购方的高溢价收购,这本是一桩皆大欢喜的大好事,但剧情很快反转。就在银橙传媒和金力泰相继公告后不久,此事引起了许多银橙传媒中小散户投资者的不满。散户投资者对银橙传媒大股东集体“贱卖”股权一事,提出多项质疑。主要诉求包括:收购涉及的股权为几大股东持有的63.57%控股权,未提出要约收购或私有化,存在股东及高管套现跑路、利益输送嫌疑;同股不同权,大股东贱卖股权或侵害小股东权益;银橙传媒是否将摘牌退市等。

  首先被引爆的就是关于价格问题。按照金力泰和银橙传媒公告,该次收购转让对价99186.76万元,涉及股份数约8608.67万股,平均每股作价约11.52元,有投资者指出折让价实为11.40元,存在严重贱卖嫌疑。而银橙传媒过去一年(2015.06.02-2016.06.02),其收盘价最低曾于2015年7月7日探底至14.4元,其后至停牌前的2016年3月21日,收盘价几乎都保持在20元上下。很多投资入场的价格,介于20-29元之间,大大高于11.52元的收购作价。顿时,哀嚎之声传遍市场:“大股东自己都不看好了,折价被收购,折算价是11.4元,贱卖得厉害,割韭菜都不带这么狠的。”

  戏剧的是,最后这宗并购算是彻底黄了,最终谁也没走成。

  这就带出了问题,新三板可是没有强制要约收购的条款,因此在很多并购案中,小股东常会被大股东抛弃。这颇有点机长都跳伞了,飞机却留在了飞机上的意味。


并购家 关于我们   意见反馈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京ICP备12009579号-9

分享

复制链接

ipoipocn@163.com

发送邮件
电子邮件为本站唯一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