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干货文章正文

【干货】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投资逻辑:以平安好医生app为例

干货 2018年05月04日 08:26 管理员

有这么一家公司,净利润连续三年亏损,总亏损金额高达21亿,经营现金流也连续三年为负。


请问,这样的公司你敢投吗?


你们肯定觉得,这谁敢投,我又不是做VC。


可是,如果我告诉你,它是互联网医疗领域的独角兽,是全球移动医疗领域第一股,一年营收18个亿,并且营收成长速度极快,你会是什么反应?


如果我再告诉你,它背靠一家实力超强的金融集团,并且其投资人背景中有这些名字,你又会作何感想:


IDG资本、软银、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马来西亚国家主权基金国库控股(Khazanah Nasional Berhad)、贝莱德(BlackRock)、加拿大养老金投资公司(CPPIB)、瑞士再保险(Swiss Re)……


就在这两天,这家公司就要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在上市前,它受到疯狂热捧,并获得653倍的超额认购,冻结资金3768亿港元,超越前段时间的港股冻资王、腾讯旗下的阅文集团。


不仅如此,它的发展速度极快,2015年才成立,仅成立3年后,就实现了上市。这一速度,将2010年成立的微医、2011年成立的春雨医生,都远远甩在了身后。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它是不折不扣的独角兽。


你可能在怀疑人生了:业绩数据都差成这样了,怎么还会有人疯抢、还被尊为独角兽?


没错,这家让港股韭菜们神魂颠倒的公司,名叫:平安好医生(01833.HK)。


平安好医生,从事移动医疗服务,提供在线问诊、预约挂号、体检服务、保健品销售等服务。直接来看业绩:


2015年到2017年,它营收2.787亿、6.015亿、18.68亿;净利润为-3.2亿、-7.58亿、-10亿;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4400万、-2.63亿、-4.83亿;毛利率为39.7%、42.2%、32.8%。


尽管大幅亏损,但它的估值仍然高达588亿港元。


这样的一家公司,它到底凭什么逆袭成为独角兽?以及,它到底值不值得长期研究跟踪?


今天,我们就以平安好医生为例,来透视一下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投资逻辑,以及财务特征。



— 01 —

抓准用户痛点

在竞争对手云集的赛道成为独角兽


平安健康医疗科技,2014年成立,隶属于中国平安集团旗下。


安鑫、平安及LJX控股股東集团成员(朱承波、王涛、乐錦煊等)均是控股股东。平安通过安鑫(SPV)间接持股39.27%,LJX持股约39.43%。


此外,还有Blackrock、美国资本集团旗下基金、正大集团、瑞士再保险等基石投资者。


【干货】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投资逻辑:以平安好医生app为例


2015年4月,平安健康医疗科技推出了一款移动应用APP:平安好医生。


平安好医生,是一个健康管理及医疗服务平台,你可以在线问诊、挂号、买药和健康保健品,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等。


说到这类在线问诊、预约挂号等移动医疗服务,其实并不稀奇。早在平安好医生推出之前,市场上就已经有了春雨医生挂号网就医160网好大夫在线等相似App应用。


好大夫在线,2006年成立,已完成D轮融资,背后有腾讯、雷军;


挂号网,2010年成立,2015年完成C轮融资,最近,又有新一轮战略融资。背后有腾讯、高盛、复星;


春雨医生,2011年成立,2015年前,已完成C轮融资,目前,已完成D轮融资;


寻医问药网,2006年成立,2011年获云峰基金A轮融资。


其中不乏有BAT大佬,整个互联网医疗市场,非常热闹。[1]


【干货】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投资逻辑:以平安好医生app为例


此时,姗姗来迟的平安大佬,也准备入局。可是,在这个节点上,平安已经不具备先发优势,咋办?


这么头疼的事情,必须找个有经验的人来干。


2013年,马明哲董事长邀请王涛加入平安集团,出任平安健康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他只用了一年时间,在2015年4月,推出了“平安好医生”app,很快将其打造为中国移动医疗领域的独角兽,估值一路飙升。本次港股IPO估值,约为549亿港元至588亿港元(444亿至476亿人民币)。


平安好医生能够后来居上,凭啥?


首先,这位王涛总,背景很不简单。


王涛,16岁考入南京大学少年班计算机专业,20岁留美攻读计算机硕士,毕业后加入微软,参与Office等产品研发。之后,担任金山软件CTO,和雷军推出国内第一款大型网络游戏《剑侠情缘online》,并助金山软件上市。


2004年,加入阿里巴巴,创建阿里巴巴B2B、淘宝和支付宝技术和运维平台,是马云早期“五虎将”之一,被誉为“中国软件运营应用之父”。


其次,是商业模式的创新。


先通过自建医生团队(担任传统供应商模式),实现在线问诊功能,而后再引入外部供应商,即吸引外部医生入驻,将平台做大(平台模式)。而市场上大多数App,都是选择直接邀请外部医生入驻。


同时,引入了“与B端险企合作”的模式(向平安健康险和寿险收费),而不仅仅依靠“向C端患者收费”的模式,盈利模式不单一。


然后,背靠平安集团这颗大树,获得了资金、技术、人才、销售等各方面的支持,含着金勺出生,赢在了起跑线。


基于以上三个优势,它成立三年就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


1)注册用户数破亿:上线仅一个月,用户覆盖量增速达166.8%,截止2017年12月31日,注册用户为1.9亿,日咨询量25万次。


而与同领域的春雨医生(用户约1.5亿人)相比,居领先地位。


2)月活、日活远超同行:2016年,平均月活跃用户2180万,是行业第二名月活用户数量的5倍;平均日活跃用户560万,是第二名日活用户数量的12倍。2017年,平均月活继续高达3290万,同比增长50%。


【干货】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投资逻辑:以平安好医生app为例


3)资本青睐,估值飙升:2016年5月,获IDG资本、永柏资本、平安创投基金5亿美元融资,估值30亿美元;2018年2月,获软银海外、SBI投资(思佰益)、IDG资本、软银愿景基金的4亿美元F轮融资,投后估值54亿美元;此次,IPO估值范围约在70亿美元-75亿美元之间,约合549.35亿港元-588.58亿港元;[8]


表面上看,它拥有强大的团队、强大的靠山,贴心的7*24小时在线医生服务,当然,还有非常高的估值。


然而,他却连续三年净利润亏损。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说,亏损就亏损嘛,京东从上市到现在7年时间,净利润还是负的,可现在市值也3200多亿了。爱奇艺也连年亏损,不也一样在美股上市了?


可是,同样的故事,放在互联网医疗领域,能讲得通吗。


— 02 —

连续三年净利润为负

业务结构微妙变化

互联网医疗的痛点在哪里?


平安好医生,主要提供线上在线问诊、预约挂号、送药上门等服务。


2015年到2017年,营收2.787亿、6.015亿、18.68亿;净利润为-3.2亿、-7.58亿、-10亿;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4400万、-2.63亿、-4.83亿;毛利率为39.7%、42.2%、32.8%。


营收高速增长,2016年和2017年,同比增速高达115.8%、210.6%。然而,净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都连续三年为负。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纳闷:不是说独角兽吗,怎么不挣钱?


平安好医生(下简称“平安”),总共有四大业务,分别是:家庭医生服务消费型医疗健康商城健康管理健康互动


家庭医生服务,即在线问诊以及挂号,以问诊业务为主,并向保险公司收费(相当于为保险公司客户提供咨询服务);


消费型医疗服务,即体检服务(和体检中心合作导流,以及少量基因检测、医美服务);


健康商城服务,即药品、保健品电商业务,销售保健品、美妆品等商品;


健康管理及健康互动服务,就是赚广告费。


【干货】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投资逻辑:以平安好医生app为例


其中,在线问诊和体检,是辨识度最高的两大业务。但是仔细看结构,这两大业务的收入占比,却在逐年下滑。


在线问诊,从42.6%下降到13%;体检服务(消费医疗),从55.5%下降到35%。但与此同时,不起眼的药品电商业务却迅猛发展,从0.7%飙升到48%。


看到这里,问题来了:这门生意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这到底是个医疗app,还是电商app?


要弄明白其营收结构变动的逻辑,必须得弄清楚一件事:线上问诊能否真正解决“看病”的痛点。


大多数患者,看病的最基本需求是“看好病”,在此基础上,才会考虑“服务好、药费低、距离近”等其他需求。


【干货】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投资逻辑:以平安好医生app为例

(图片来源:魏家东,weijiadong2013


所以,对于医疗服务类公司来说,能不能解决“看好病”的核心需求,是关键。而这,有赖于医生资源的多少、优劣。


平安好医生、春雨医生、好大夫在线这类应用,就是在这一点上下功夫。以平安好医生为例,其C端注册用户有1.9亿人。并且,其拥有888名自建的医生团队,还有4万多名外部合作医生,其中,2100名为全国三甲医院副主任及以上医师。


不过,就现阶段来看,其医生数量,其实不及同行。截至2015年7月,春雨医生的医生数量为20万,好大夫为14.5万。


医生资源数量的差距,将近3-5倍。同类可比公司,都在医生资源的抢夺上,不遗余力。


光有医生资源还不行,用户付费咨询的情况,可能会影响医生的去留和平台选择。


从平台用户付费情况来看,平安的外部医生并没有赚到“外快”。2015年到2017年,整个平台的在线咨询量飙升,从1100万增至1.34亿,但其中,1.13亿用户选择了免费咨询,很少部分才选择付费咨询。


而在付费咨询里,2017年外部医生的咨询量竟然为0。注意这个数据,也就是说,尽管看上去平台上有好几万名外部医生,但在这块的咨询量其实很少。


【干货】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投资逻辑:以平安好医生app为例


奇怪了,那么多医生,而且还有不少是三甲医院的名医,怎么外部医生的咨询量这么少?这个问题,需要弄明白。


我们团队的研究员以患者的身份,在平安好医生APP上,向医生问询几个问题:


1)医生,我最近熬夜长痘,还留下痘印怎么办?


经过几番“你问我答”,在线医生对第一个长痘痘的问题,开出了药方(芙原积雪苷霜软膏、明必欣过氧苯甲酰凝胶)。看上去,在这个问题上,平安好医生的表现不错。


长痘痘是个相对标准化的疾病,容易诊断,并且用文字、图片比较容易描述。接下来,我们换个难一点的。


2)医生,我突然肚子疼,该吃什么药?


一位姓年的医生,在做了关于疼痛部位、发作时间、大便情况、生理周期等问询后,给出建议:需要去医院检查大便常规及肠镜,警惕是否有消化道出血问题。


这个问题,医生给出的最终答案,是“建议去医院检查”。


这个回答,其实并不出乎我们的意料。肚子疼,和头晕头痛一样,可能是最简单的疾病,但也可能是很复杂的大病。大多数时候,不经过医院的专业检查,很难得出结论。


所以,从医疗服务业的本质来看,首先有一点常识应该弄清楚:别看互联网医疗是火热的赛道,各种概念满天飞,但其实大多数情况下,它治不了你的病。


因为除了感冒、痘痘这类好描述、好确诊的,难度较小的常见病、多发病之外,但凡遇到有一些确诊难度、需要望闻问切乃至检验报告支撑的病症,在线医生都可能无法下准确判断。而连诊断都无法准确的情况下,更何谈开药、治病?


有趣的是,同样的问题,我们随机也问了春雨医生上面的一位姓周的医生,回复是:稍等,我在吃饭,吃饭第一时间给你解答。等了差不多20分钟后,咨询才开始。


所以,互联网医疗看上去很热闹,但面对C端用户的应用,本质上更偏向于解决健康保健和健康管理的诉求,帮助用户解决一些常见小毛小病的苦恼(比如痘痘),或者挂号、买药需求。


所以,与其叫“互联网医疗”,不如叫“互联网健康管理”。弄明白这个逻辑,才能看懂平安好医生的收入结构:


问诊业务是第一大业务,也是其最核心的功能,但这块业务其实在总营收中占的比例在缩减;其次是和体检公司合作的体检业务,占比也在缩减。其增速更快的营收来源,是药品电商业务,到2017年已经成为第一大业务。


你看,平安好医生其实是一个以问诊带来流量,再以线下体检、药品电商来变现的商业模型。


在这个生意模型之下,有几个核心节点:


1)要先有医生,并且响应速度要快;


2)通过大规模推广,吸引C端流量,促使用户注册使用;


3)为平安集团体系内的保险客户服务,向保险公司收取服务费;


4)通过集团体系外的客户,比如体检服务(和美年健康合作)、药品电商(自营+第三方)等方式,变现;


回溯来看,平安好医生选择自建医生团队,提升用户响应速度,是个正确的决策,这是它能够后发先至,反超春雨医生的重要因素。


通过不怎么赚钱的医生问诊业务来引流,通过保险、体检、卖药来变现,是这门生意的核心。


— 03 —

最重要的财务密码:关联交易

没有集团支持,就没有平安好医生


要研究平安好医生,必须先看客户名单。平安集团,是平安好医生的最大客户。


所以,严格来说,平安好医生的很大一部分收入,来源于它与平安集团体系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从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来看,与平安好医生发生关联交易的,包括但不限于平安寿险、平安产险、平安银行、平安健康险等。


2015年至2017年,与平安集团发生的关联收入,分别为2.25亿、2.49亿、8.65亿,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80.9%、41.4%、46.4%。


【干货】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投资逻辑:以平安好医生app为例


这些关联收入,主要来自家庭医生服务(在线问诊业务),消费型医疗(体检服务)、健康商城(电商业务)。


正是因为有平安集团这个强大的大腿,它才能在短时间内,从挂号网、春雨医生等众多竞品APP中,脱颖而出。


具体是怎么做到的?


原来,作为一个互联网医疗概念的App,其流量获取的主要方式,不是来自于线上,而是主要来自平安线下拥有保单的客户。


打个比方,这其中的交易流程大致是这样的:


第一步,用户A在平安寿险买了保险,获取了一份保单。此时,用户A成为平安好医生的潜在用户;


第二步,用户A在平安保险人员的推荐下,下载了平安金管家App,内嵌家庭医生的在线问诊功能;


第三步,由于用户A是平安寿险客户,享有免费使用“家庭医生服务”的资格;


第四步,当用户A使用了在线问诊询问病情,就由平安寿险,代为向平安好医生支付服务费。


经历上述步骤,平安好医生就可以实现一笔来自平安寿险的关联交易收入。(同理,与平安健康险的合作,也采取此类模式)


除家庭医生服务外,体检服务、健康商城等业务也一样这样发展起来的。所以,平安好医生,在初期用户积累时,大多数锚定的是平安自身的用户。


可以说,如果没有集团的鼎力支持,就不会有平安好医生。


不过,凡事有利弊。这些交易提升了营收,但也有一些弊端:


一是,平安集团的议价能力高,使得对平安集团的整体毛利率水平较低,增收多、增利少。


例如,家庭医生的普遍毛利率为80%,而对集团体系的毛利率只有58%;体检业务的普遍毛利率为50%,而对集团体系的毛利率只有34%;健康商城的普遍毛利率为16%,而对集团体系的毛利率只有6%。


【干货】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投资逻辑:以平安好医生app为例


二是,如果平安自身用户的增量受限,依然要通过互联网流量获取用户,可在互联网流量红利逐渐消退之际,越是后来者,挖掘用户的成本越高,就会面临高额的营销推广成本。


这一点,也体现在了平安好医生的报表上——销售费用极高。


— 04 —

要研究它必须关注销售费用

销售费用比毛利还高,所以导致亏损


平安好医生是一个医疗App,但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个互联网App。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成长分为场景、流量、收入、利润四个阶段,而平安好医生正处于第二个阶段。流量,是它的生命线。


我们来看,它2017年高达18亿的营收,都是怎么一步步亏掉的。


一方面,它需要在自建医生团队的薪酬方面掏点钱,这笔费用计入到了销售成本中的“雇员福利费用”。


不过,这笔费用并不多,2015年至2017年,分别为1800万元、5300万元、9400万元,占成本的比重分别为10.8%、15.5%、7.5%。


在成本中,最大头的其实是服务成本(支付给线下体检机构)和货物成本(向药企采购的药品成本)。


注意,平安好医生有权对体检服务套餐进行定价,在于体检机构的合作中居于相对主导地位,所以体检服务的收入全部确认为平安好医生的,而将支付给体检机构的费用作为服务销售成本。



【干货】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投资逻辑:以平安好医生app为例


另一方面,是销售费用。


于是,整个报告期内,必须要拿出很多钱来打广告、做营销(之前我们研究的多个TMT公司案例,都是如此,比如友缘在线、墨迹天气、猎聘网等)。2015年至2017年,平安好医生的销售费用,分别为1.78亿、7.81亿、7.23亿,大大高于同期毛利1.2亿、2.5亿、6.12亿。


注意,2016年销售费用率飙升至130%,销售费用同比增长了3倍。


而这,归结于它在2015年12月推出的一款“步步夺金”活动。


该活动要求:用户注册账号后,通过统计每日走路步数,或邀请好友注册,从而赚取金币,并免费兑换商品。


【干货】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投资逻辑:以平安好医生app为例


2016年,平安投在这项活动上的促销费用,约高达3.8亿。


【干货】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投资逻辑:以平安好医生app为例


那么,这些烧掉的促销费、广告费,到底对收入的拉动作用如何?


来看两组数据,2015年至2017年:


1)销售费用率复合增速VS收入复合增速


销售费用率分别为64.0%、130.0%、38.7%,销售费用绝对值的三年复合增速为102%;


收入分别为2.78亿、6.01亿、18.68亿,三年复合增速为159%;


2)单位费用产生的营收(计算公式:收入/销售费用)


单位费用产生的营收,分别为1.56、0.76、2.58。


综上来看,2016年,疯狂烧钱确实拉动了收入增长,但是边际效应并不高,单位费用产生的营收并不算高。


于是,到了2017年,平安修改“步步为金”活动的细节,并开始进行针对性营销,这才使得单位费用产生的营收效率,大幅提高。


所以,在营销方面的大举投入,导致平安好医生尽管营收大幅增长,但亏损也在增长。


烧钱抢流量、占据市场,这事在打车、外卖、共享单车市场都上演过。而平安好医生所在的赛道,面临的行业竞争格局如何?如果要烧钱,还要烧多久?


来,我们看看移动医疗行业的概况。


— 05 —

互联网医疗

哪些赛道是真的风口?


移动医疗(mHealth)爆发于2014年,成为健康产业最热门的领域之一。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大佬、以及各大险企、医药、医疗企业、系统服务商都纷纷入局。


2013-2016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的规模分别为19.8亿、30.1亿、48.8亿、105.6亿,同比增速分别为50.0%、52.0%、62.1%和116.4%。


预计2017-2019年,行业规模将达200.9亿元、291.5亿元和408.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90.2%、45.1%和40.2%。[6]


【干货】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投资逻辑:以平安好医生app为例


移动医疗的市场很大,其产业链大致可划分为5个环节,分别是:药企→医院→医生→患者→险企。不同的环节,衍生出不同的盈利模式。


目前,国内的盈利模式,我们为几种:


1)面向患者;

2)面向医生;

3)面向医院;

4)面向保险、药企、体检中心等三方机构;


第一类,面向C端患者,同时向B端保险、体检中心、药企收费。


1)在线问诊业务,代表公司有:平安好医生、春雨医生、好大夫在线;(行业前三)


2)挂号业务,代表公司有:微医、健康160(现名宁远科技,股票代码:834750.OC)、门诊大厅、39健康(被朗玛信息收购,曲线上市);值得一提的是微医,2016年收入10亿,60%来自于健康险,并整体实现盈利。


3)慢病管理业务,针对某一慢性病的疾病管理,如糖尿病、高血压,代表公司有糖医生微糖等;


4)B2C医药电商业务,分为平台型和自营型。平台型代表公司为阿里健康(00241.HK)、1号药店、八百方。后因政策限制,全部转为自营。


自营型代表公司有:阿里旗下良心药大药房、京东大药房(收购的1号店)、康爱多(太安堂旗下平台,002433.SZ)、可得网(康恩贝旗下平台,600572.SH)、仁和药房网(仁和药业旗下平台,000650.SZ)、健客等;


5)O2O模式下的医药配送业务,代表公司为:快方送药、叮当快药(仁和药业旗下)、好药师(九州通旗下)、药给力(因资金链断裂,停止经营);


在判断商业逻辑时,一定得弄清楚一件事:它向谁收费。除了向患者收费的主流模式外,还有向医生收费、向险企收费、向药企收费、向医院收费的模式。


第二类,面向医生。


代表公司为丁香园。这是一个专业社区,可为医生提供医学资讯、医学知识、视频课程、病例库、药物信息、学术交流等服务的龙头企业,在医生群体中使用率极高,此外还有医学时间、用药助手、医生站等。


【干货】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投资逻辑:以平安好医生app为例


第三类,面向医院。


比如,为医院做信息化服务系统的企业,国外企业有英特尔、微软、戴尔、思科、IBM、NEC,国内企业有东软集团、东华软件、卫宁健康、用友、方正等。


综上,本文的研究逻辑如下:


1)互联网医疗领域看似火热,但脱去故事的外衣,绝大多数互联网医疗公司的核心功能并不是治疗,而是四个字:健康管理。很多公司的财务模型,都是基于健康管理做C端引流,最终由保险公司、体检公司、药品企业等B端企业,通过广告、销售分成形式买单。


2)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公司让人眼花缭乱,但其实商业模式主要就是两种:平台型、功能性。比如,平安好医生(主打问诊),微医(主打挂号),都是羊毛出在猪身上的“平台型”商业模式,最终赚的是保险公司的钱。此外,面对医生的丁香园社区,也属于平台型,变现模式要么是知识付费,要么是药企买单,但成长能力有限。


3)在整个互联网医疗领域,值得关注的赛道,第一是面向医院的信息化系统服务商,比如卫宁健康等,这个领域医院的需求有刚需,第二是挂号和问诊平台,比如微医、平安好医生。但目前,平安好医生还在巨亏,微医也才刚刚盈利。


4)在平安好医生和微医的比较中,尽管平安好医生的营收规模更大,但如果把大额关联交易考虑在内,那么,必须向港股的投资人说一句:去疯抢平安好医生,为什么不直接买平安?并且,平安好医生目前更大的收入来源是医药电商,可是在医药电商领域,它和阿里健康、京东药房,以及我们分析过的线下药品零售巨头如老百姓、益丰大药房等竞争,又能有多少优势?


5)综合来看,尽管微医的体量小于平安好医生,但在挂号领域有其优势,并已实现盈利。在挂号这个领域,很有可能出现垄断患者流量的巨头。微医2016年总收入约10亿元,盈利来源60%是健康险,已整体实现盈利,其余盈利来自互联网医院和药品。[7]腾讯、复星、高盛、高瓴资本都在其股东名单中。


5)按照惯例做个风险提示:一是,平安好医生,具有“向患者收费+向险企收费”的双重商业模式,但目前仍在亏损;二是,净利润为负,但估值高达588亿港元,这与2015年4月港股登陆的阿里健康相似,后者净利润也是连续三年亏损,但上市后市值一度飙升至1400亿港元,但此后股价下行,目前市值400亿港元,市值蒸发了1000多亿;三是,流量获取成本居高不下,销售费用高企;四是,背靠平安集团体系,关联交易多,业务独立性需要关注。


本案估值高低,相信看完数据你会有自己的判断。我们只负责基本面研究,不负责你的交易体系。后续的思考,需要你自己独立完成。


标签: 医药医疗器械行业报告 TMT行业报告 经验干货

并购家 关于我们   意见反馈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京ICP备12009579号-9

分享

复制链接

ipoipocn@163.com

发送邮件
电子邮件为本站唯一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