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报告下载文章正文

中国神经介入行业产业现状与未来发展白皮书(51页)

行业报告下载 2023年03月24日 15:49 管理员

神经介入是在不断探索、创新和完善中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历程大概分为早期萌芽、快速发展和创新优化三个阶段。 20世纪上半叶,神经介入处于早期萌芽阶段,发展较为缓慢。1941年,首例电凝法通过通电加热导丝致动脉瘤内血栓形成,从 而达到治疗目的。但电凝治疗不可控风险较高,难以推广。20世纪六十年代,颅内导管系统出现。医生可通过微导管,将栓塞 物置入动脉中来进行治疗,手术具有一定可控性。由此,颅内导管置入术开始逐渐运用于阻塞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 进入20世纪下半叶,神经介入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1974年,可脱性球囊的应用标志着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开始。一 些原仅用于诊断的手段发展为介入治疗方法,包括经皮管腔成形术、血管栓塞术等;同时,介入治疗也开始用于缺血性脑血管 病。1990年,三维血管造影技术(3D-DSA)诞生。 3D-DSA通过对病变位置进行更清晰直观地成像,来提高神经介入的治疗效率, 是神经介入发展历程上的一个里程碑。 20世纪90年代后,神经介入进入创新优化阶段。

1990年,弹簧圈开始应用于动脉瘤治疗。医生通过操纵导管,使弹簧圈完全进 入动脉瘤腔内并产生血栓从而闭塞动脉瘤,神经介入医学的发展真正达到了可控阶段;同时,医疗器械公司也开始通过改变弹 簧圈的材质来提高栓塞成功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血流导向装置、机械取栓装置等创新器械也不断出现并应用到神经介入 诊疗中,成为神经介入领域的新里程碑。未来,随着产品的推陈出新和技术的持续迭代,神经介入领域将进一步发展。一项基于上海社区人群的横断面研究结果表明,在35~75岁中国人群中,磁共振血管成像检出的UIA患者高达7.0%。而 “颅内动脉瘤影像学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前瞻性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群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达到 了9%。从2017年到2021年,我国颅内动脉瘤发病人数从8,017万人增长到8,402万人,复合年增长率为1.2%。预计到 2026年和2032年,我国颅内动脉瘤发病人数将增长到约8,820万人和9,275万人。目前,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多应用于 脑血管病领域的医学影像诊断中,最新研究表明,AI算法检测动脉瘤灵敏度高达97.5%,帮助医生临床诊断灵敏度提升 约10%,漏诊率降低5%。

中国神经介入行业产业现状与未来发展白皮书(51页)

文件下载
资源名称:中国神经介入行业产业现状与未来发展白皮书(51页)


标签: 医药医疗器械行业报告

并购家 关于我们   意见反馈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京ICP备12009579号-9

分享

复制链接

ipoipocn@163.com

发送邮件
电子邮件为本站唯一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