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报告下载文章正文

保险行业报告:家庭人身保障保险配置策略(23页)

行业报告下载 2019年11月14日 06:52 管理员

在经济下行的环境下,配置保险产品可以有效填补家庭风险敞口,购买保险是最有效转嫁 家庭财务风险的方式。从最近两年的保费增速来看,整体保费增速或有放缓,但结构性调整已现 端倪。从消费者角度来看,低利率环境下偏理财保险产品收益率下降或导致吸引力降低,民众购 买的意愿随之降低,消费倾向也出现转变。具备高杠杆属性保险产品开始受到欢迎,我们认为这 是行业良性发展的表现。居民风险管理意识提升,而消费者购买保险的初衷也应当是转嫁财务风 险(保险公司来看,以大数法则和中心极限定理作为精算定价的基础,让小概率发生的事情得到 共同保费的承担)。 近年来无论是政策的引导,还是消费者对于险种的选择,都开始倾向于偏保障产品的选购, 我们认为这一定程度上是经济下行预期下对于风险的担忧,转移风险的需求开始显现。诚然, 传统的储蓄习惯以及心理因素等,消费者对返还类产品有着天然的偏好。即使在对保障类需求日 渐提升的时候,也更倾向于选购携带返还功能的保险。正因如此,我国两全险或终身险的购买一 直很旺盛。

对于家庭人身保障保险的配置,我们认为需遵循三个原则,首先是先需求后产品。不同年龄、 性别、职业等对应的需求也往往不同,保险产品的购买必须从需求出发。人身险的配置,所对应 的无非是“生、老、病、死、残”的需求。粗略的来看,“生、老”对应的即是年金保险、“病” 对应医疗险和重疾险等健康险、“死”对应寿险、“残”对应意外险。消费者应当根据自身的需求 出发来选定对应的保险产品。 其次是先经济支柱后其他家庭成员,作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贡献者,为其购买保险是防止 一旦家庭经济支柱倒下生活来源中断,家庭生活难以为继的局面。以此来看配置保险的顺序一般 为父母、孩子、老人,但顺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重疾险的配置就从家庭成员的具体身体状况 出发,在同等条件下家庭经济支柱即父母优先配置。 最后是先保障后理财,基于以下两点:1)保险的初衷是共担风险,保障功能是保险的首要 功能。以较少的财务支出获得弥补潜在经济损失的保障,保险是具备杠杆作用的金融产品,这也 是保险的最大优势。2)保险的理财收益相对较低,而“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当身体健康出现问 题时,则可能动用理财的钱。保障型保险的高杠杆可以比理财型更有效覆盖因身体抱恙而造成的 经济损失。 我们认为家庭配置保险的首要原则就是给予家庭经济支柱全面的保障,而孩子在家庭中并不 产生经济贡献故寿险的配置是没有必要的,老人由于年事较高重疾险保费也相应较高甚至可能产 生保费倒挂现象(保费>保额)故配置重疾险性价比很低。基于此我们从家庭成员的角度建议配 置保险为:作为家庭支柱的父母首要配置“寿险+重疾险+医疗险+意外险”、接下来是儿童配置 “重疾险+医疗险+意外险”、最后是老人配置“意外险+医疗险”。

总体来看,对于家庭保费支出和保障额度的确定,“双十定律”或值得参考,即家庭年保费 支出不超过家庭年收入的 10%、保障额度不超过收入的 10 倍。当然,“双十定律”只是作为家 庭保险配置的一个参考,并不适用于所有家庭,具体可根据家庭自身经济情况做出调整,一般来 说 10%保费比例上下浮动 5%都是正常的。 首先家庭保障应该从家庭经济支柱的寿险开始,即为身故保险。从创造经济价值的角度出发, 理论上寿险的保额应当是其剩余工作年限的收入;从家庭需求的角度出发,即为家庭负债(房贷、 车贷、消费贷等)+5 年以上家庭必要开支(抚育子女+赡养老人)。 其次是重疾险,重疾险也是优先配置父母、其次是孩子。重疾险指确诊重大疾病后的一次性 高额给付。通常来说,重疾发生所耗费的不仅仅是医疗费用,后续面临着高额的康复和疗养费用, 此外重疾导致的收入潜在损失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对于重疾险的保额确定,保底保额为治疗费 用、基础保额为治疗+康复费用、标准保额为治疗+康复+因病收入损失费用(3-5 年1)。 对于医疗险,目前市面上热销的百万医疗险可作为医保和重疾险外的有效补充。而意外险可 以作为家庭保险配置最后的补充,从成年父母来看更应关注意外身故及意外残疾。成年父母选择 意外医疗险时,如果搭配百万医疗可以买保障额度1-2万的即可(百万医疗的免赔额基本为1万, 目前市面上热销以 1-5 万不等)。如果是意外身故及意外残疾,那么保额搭配寿险确定,目前市 面上热销意外险意外身故/伤残 50 万或 100 万保额已经足够。

保险行业报告:家庭人身保障保险配置策略(23页)

文件下载
资源名称:保险行业报告:家庭人身保障保险配置策略(23页)


标签: 金融行业报告

并购家 关于我们   意见反馈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京ICP备12009579号-9

分享

复制链接

ipoipocn@163.com

发送邮件
电子邮件为本站唯一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