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的早期应用集中于医疗健康领域,最初旨在为运动障碍患者提供新型辅助技 术。随着 BCI 技术的进步,脑机接口逐渐扩散至心理健康、智能家居、虚拟现...
2025-01-16 95 医药医疗器械行业报告
镇静催眠药物行业产业链上游由生物原料药、化学原料药、中药材和药用辅料制造行业 构成。镇静催眠原料药由上游原料药企业生产加工后销售至中游医药生产企业进行进一步加 工,原料药的质量、价格、产量变化会对于中游企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中游药企倾向于 与品质优良,产量稳定,具有 GMP 生产认证的企业合作。 生物原料药行业:镇静催眠药物的生物原料药主要包括杜仲雄花和阿魏酸钠,具有减少 生物自主活动、延长睡眠时间、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等特点。中国生物原料药行业整体规 模小、集中度低,自主研发能力薄弱,产品以仿制药原料药为主,但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伴随着政府加大对生物制药企业的支持力度,在“十一五”期间,生物原料药生产行业发展 迅速。在政府的扶持下,未来生物原料药研发以及生产技术将进一步提高,促进中游医药企 业研发新型镇静催眠药物。 化学原料药行业:化学原料药可分为大宗原料药和特色原料药。大宗原料药是工艺成熟、 需求量大且不涉及专利问题的传统原料药,主要包括三大类:抗生素类、维生素类、解热镇 痛类。大宗原料药行业由于技术壁垒低,同类型竞争企业数量多,整体行业供大于求。特色 原料药特指仿制专利药的原料药,市场需求根据专利到期时间变化。镇静催眠药物的化学原 料药多为特色原料药,厂家需为医药企业提供提品质优良的仿制药原料药,对原料药生产厂 家技术要求高,因此特色原料药供应商数量少,市场集中度高,竞争压力相对较小。伴随着 原研药专利不断到期,仿制药市场需求增加,中游企业对质量优良,工艺成熟的特色原料药 需求进一步增加。
产业链下游主体是镇静催眠药物终端消费机构,由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和医药电商构成。 镇静催眠药物属于国家管制的二类精神药物,需要在执业医师的指导下凭处方购药,因 此中国镇静催眠药物主要的销售市场为医疗机构,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以及社区基层医 院,市场份额超过 80%。国家为改善长期以来“以药养医”的商业模式,提出医药分开、处 方外流、药店分级管理等政策,允许具有完善资质的零售药店和医药电商凭医药处方销售镇 静催眠药品,为长期患有睡眠问题的患者提供便利。该政策打破了医疗机构的垄断地位,推 动药品销售多渠道健康发展,具有资质的规范化的零售药店和医药电商市场份额将会逐步上 升。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受三方面原因影响更易罹患睡眠障碍:①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 各项机能不断下降,患神经精神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帕金森病、抑郁症、睡眠呼吸暂 停综合征等)及全身疾患(如:心衰、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肝肾疾病、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等)的概率增加,这两类疾病均有可能导致睡眠障碍;②老年人抵抗力较弱,更易患各类疾 病,服药频率大幅提升,服用激素、甲状腺素、喹诺酮类抗生素、中枢性抗高血压药等药物 均有可能引发睡眠障碍;③受退行性变影响,老年人神经系统功能的适应性明显降低,对睡 眠时间改变时差难受性较差,外界环境的改变更易造成老年人失眠。 中国目前正处于老龄化程度加剧,老年人数量持续上涨的阶段。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 2018 年间,中国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从 8.5%攀升至 11.9%,65 岁及以上 老年人口数量由 11,309 万人增加至 16,658 万人,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 4.4%(见图 3-1)。 伴随着老年人数量的增加,睡眠障碍人群也不断扩大,推动镇静催眠药物终端需求上涨,带 动行业扩容。
标签: 医药医疗器械行业报告
相关文章
脑机接口的早期应用集中于医疗健康领域,最初旨在为运动障碍患者提供新型辅助技 术。随着 BCI 技术的进步,脑机接口逐渐扩散至心理健康、智能家居、虚拟现...
2025-01-16 95 医药医疗器械行业报告
中药NDA流程主要为:药审中心承办-进入新报任务(平均240天,包含统计/药理毒理/临床/药学/合规等任务 -1至2个月-进入补充资料任务 (平均60...
2025-01-13 74 医药医疗器械行业报告
目前,医用同位素的生产主要靠研究堆、回旋加速器生产制备。截止 2023 年底,全球可用于生产医用同位素的研究堆堆不到 80 座,制备放射性药物的 回旋...
2025-01-09 59 医药医疗器械行业报告
锥形束 CT(CBCT)目前主要应用于口腔诊疗领域,国产化率已经 达到较高水平。从应用场景来看,锥形束 CT 设备在口腔诊疗领域的 使用场景非常广泛,...
2025-01-07 66 医药医疗器械行业报告
全球 CKD 患者基数庞大,我国成人患病率约 10.8%。根据艾昆玮援引华盛顿大学卫生 计量与评估研究所(IHME)的数据,2019 年全球约 7 亿...
2025-01-06 52 医药医疗器械行业报告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