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报告下载文章正文

减隔震行业报告:《条例》落地势在必行(23页)

行业报告下载 2020年12月28日 07:10 管理员

为什么该条例落地概率极大? 1)该条例备受国家重视,已历经八年深化研究推进,至今已是呼之欲出。根据住建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历年工作要点,自2013年起开始 “研究起草《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灾害管理条例》”,2014年“继续研究起草《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2015年“开展《建设工程抗震管 理条例》起草研究”,2016年“继续推进《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立法工作”,2017年“组织《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立法调研”, 2018年“加快推进《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研究起草工作”,2019年“配合司法部加快推进《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立法进程”,2020 年“加快推进《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立法进程,做好条例宣贯工作”,从口径上来看,八年来住建部从未间断该条例的持续推进工作, 同时每年均有一定程度进展,到2020年住建部口径中已强调“做好条例宣贯工作”,充分印证国家对出台该条例的信心和决心。 2)防灾备灾重要性升级,该条例正符合我国发展战略的方向。习总书记文章《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中明确指出“国 民经济要正常运转必须增强防灾备灾意识”,强调“要加大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舍得花钱,舍得下功夫”。今年由于疫情的特殊性, 上半年停工停产的情况较多,整体经济增速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在此背景之下,防灾备灾的重要性凸显,地震类作为自然灾害防治九大工程 之一,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

地震并非低频事件,实际需求意义重大。实际全球地壳活动频繁,2020年年初至今(11月28日)我国发生地震602次,其中五级以上地震 30次,全球发生地震987次,其中五级以上地震402次。从房屋上进行功能性防护更有利于防范地震灾害,而房屋中的减隔震应用已是目前人 力可及的最有效防灾方式。4)房屋抗震技术提升具备迫切性。条例中明确强调的隔震减震技术属于房屋抗震领域的新型技术,不同于传统抗震方式,传统方式多以增加 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来抵抗地震,方法主要为加强混凝土和钢筋使用量等,而减隔震技术是“以柔克刚”的柔性抗震,隔震技术与减震技术分 别减弱地震作用50-80%和20-30%,抗震效果显著。回顾汶川地震,不仅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同时带来的直接经 济损失达8451亿元,其中民房损失27.4%,学校、医院和其他非住宅类房屋损失占20.4%,而减隔震技术的应用平均只占房屋造价5%左右(高 烈度下使用可节省综合造价),不论民生保障还是经济损失的角度都是大有裨益。 5)近年相关标准频出,为条例落地奠定基础。条例中明确“两区”强制使用减隔震技术,强制性与功能性需求的双重驱动下,行业空间有望 扩张20-30倍(详请参考我们的减隔震专题一至六),需求的迅速扩张将对行业发展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2018年《建筑隔震橡胶支座》JG /  T118-2018发布,先是将隔震产品标准提高至发达国家水平(水平极限变形400%),紧接着2019年又正式执行《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 准》,增加了以“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为标准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2021年2月即将执行的GB/T 38591—2020《建筑抗震韧性评 价标准》中,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由“地震安全性”提高至“地震安全韧性”,强调房屋建筑能够维持与快速恢复建筑功能的重要性。 各类相关标准于《条例》推进的同时相继落地,不仅彰显我国加强防震减灾基础能力的决心,更是在一定程度上为后续的行业规范化发展打 好基础。

减隔震行业报告:《条例》落地势在必行(23页)

文件下载
资源名称:减隔震行业报告:《条例》落地势在必行(23页)


标签: 地产及旅游行业报告

并购家 关于我们   意见反馈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京ICP备12009579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