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报告下载文章正文

碳中和报告:“零碳红利”释放中国制造新动能(84页)

行业报告下载 2022年11月01日 07:17 管理员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时也是中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领 域。相关资料显示,2020 年全球碳排放 350 亿吨,其中电力行业排放 125 亿吨、 工业 90 亿吨、交通 75 亿吨、建筑 40 亿吨。其中,工业制造业的碳排放量占全球 碳排放总量的近 1/4,是电力之外第二大碳排放来源。截至 2021 年年底,中国制 造业的能耗总量以及碳排放总量在第二产业中占到 2/3,在中国能耗总量以及碳排 放总量中亦占到 1/3。而工业作为用电大户,如果包括生产制造环节所消耗的电力, 其综合碳排放比重还会继续攀升。要摆脱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碳中和”, 除了大力发展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降低电力行业的碳排放外,制造业的“碳 中和”转型发展,是实现全球“碳中和”的重中之重。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从根本上来讲是发展模式变化、经济结 构转型。目前,世界各国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的绿色低碳发展,许多国家已经 制定了低碳发展规划,加快布局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以获取绿色技术和产业角 力场上的国际竞争优势。对中国而言,务实的做法已不是评估气候变化的长远 损害,而是如何有效、低成本实现“碳中和”目标。这不仅是生态环境问题, 更是发展问题,不仅事关产业问题,也是事关生活方式的问题。 中国制造业(包括生产制造环节所消耗的电力在内)的碳排放在总体碳排 放量中占比始终处于 60% 以上,是中国最大的碳排放来源。在提出“3060”“双 碳”目标,力争于 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努力争取 2060 年前 实现“碳中和”后,中国政府制定了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工业 制造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和路线图,并制定出台了科技、财税、金融、碳 汇等一系列支持政策。 

同时,各部委也修订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出台了煤电、石化、煤化 工等产能控制政策,加强高排放制造业产能过剩分析预警和窗口指导,并开展 钢铁等行业去产能“回头看”等工作。此外,还提升了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能 耗准入标准,坚决抑制制造业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发展,如严格落实新建、扩 建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产能等量或减量置 换措施。 中国工业企业也积极行动,中国宝武、河钢、包钢、鞍钢等国有工业企业 陆续发布企业“碳中和”行动计划,以联想集团、远景科技集团、宁德时代等 为代表的优秀企业也开始在“零碳制造”领域进行有益的尝试,建立“零碳工 厂”“零碳园区”等示范项目,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全球其他国家也均制定面向“碳中和”的科技战略或计划,并加快绿色低 碳技术创新。美国的减碳政策以研发关键清洁能源和推动本土制造为特点。 工业制造过程的碳排放量目前占美国碳排放总量的近 1/3,为了有效推动 整个制造业的低碳创新和发展,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启动了一项跨学科的工业 脱碳研究计划,美国能源部建立工业技术创新咨询委员会(ITIAC),以制定 全面降低美国工业碳排放战略,还拨款 80 亿美元用于区域清洁氢项目,支持 清洁氢能源的生产商、潜在消费者以及应用清洁氢能源的基础设施的区域性发 展。同时,投入超 68 亿元利用风能、太阳能和核能等无碳污染能源生产清洁氢, 投入超 34 亿元用于清洁氢制造和回收的研发项目。

碳中和报告:“零碳红利”释放中国制造新动能(84页)

文件下载
资源名称:碳中和报告:“零碳红利”释放中国制造新动能(84页)


标签: 智能制造行业报告

并购家 关于我们   意见反馈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京ICP备12009579号-9

分享

复制链接

ipoipocn@163.com

发送邮件
电子邮件为本站唯一联系方式